WFU

2023年12月24日 星期日

減重成功三要素:身體、認知、情緒


經驗上,這三個都要顧好,減重成效才好維持。

1、身體


我們的身體天生是要變胖的,250萬年以來的基因演化讓我們身體變成超高效的消化以及儲存能量的機器。

因為身體不讓你瘦,減重才會如此困難。所以,現在許多減重的「方法」都是以改變「身體」以達到減重方法。

瘦瘦筆,改變腸胃道賀爾蒙

胃鏡縮胃,用胃鏡改變部分胃的構造。

減重手術,用手術的切除(比如縮胃手術)以及吻合(各式各樣的繞道手術),造成身體的巨大改變,產生極佳的減重效果。

然而,無論再怎麼有效,它都只做到了其中一項而已,如果沒有把其他的項目補足,再有效的減重方法都有很高的機會失效、復胖。


2、認知


我曾經遇過一位減重手術後一個月的患者,手上拿著奶茶走進中心回診,面對滿臉驚訝的個管師與營養師,她也驚訝的回應:「你們不是說要多吃蛋白質?我這是鮮奶茶,我還特別買鮮奶茶喔,這樣就是補充蛋白質了吧!」

歐,忘了說,這杯是全糖。

——-

8成以上的減重瘦友,第一次門診時的描述,其實都差不多。

「我都吃很挑,為什麼不會瘦」

一方面是前面所說身體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對食物的認知不足。對食物的認知這件事情是需要不斷學習的,這不只是算熱量或是看營養標示這麼簡單。

運動也是一樣,不是汗流浹背累得跟鬼一樣就表示熱量消耗高,運動完不挑食物反而胖的更快⋯⋯

這也是是為什麼中心減重都會要求瘦友做飲食記錄,並且要搭配營養師的原因。

了解食物,才知道如何瘦身、如何適度變胖、如何維持。


3、情緒


200公斤,BMI破70的患者,做完減重手術後,第一個月瘦了將近20公斤,第二個月回診竟然只剩5公斤,開始飲食記錄以後,第三個月更扯,只有3公斤。

「我就是忍不住,我都知道不能吃,可是拍照的中間就是受不了,好難受,而且越難受越想吃,吃完更難受⋯⋯」

花了將近30分鐘跟患者以及家人詳細說明控制情緒的減重藥物,它的好處壞處,終於願意開始服藥。

一服藥後的一個月,速度馬上拉回10公斤。

「我現在不用忍了,很輕鬆就可以照著營養師的指示走」

情緒與身心狀況,其實比上述兩者更難,也更少人注意。每個人對情緒以及壓力的感受都不一樣,應對方法也完全不同。

如何判斷,憑藉的只能是醫師與病人信任關係,以及言談舉止當中的細微線索,一旦發現就要給予適度的調整、使用藥物、安排身心科醫師或心理師諮商。

現在其實已經有不錯的藥物針對這樣的狀況進行調整,經驗上如果跟患者信任度夠,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適當給予藥物,常常不需要到高劑量就非常有反應。


——-

以上是很粗略的歸類,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文獻,純粹就是是我自己在指導肥胖患者的核心架構。

身體、認知、情緒,在減重過程當中隨時注意這三線,並且給予相對應的治療,我認為減重成功率會慢慢提高。

當然,實際狀況會複雜得多。這些狀況會在減重的各個時間點出現,並不完全在治療前出現,很多患者其實在治療之後才感受得到。

所以,如戰友般的醫病關係,規則的回診,適度的藥物使用,逐步的調整,走過減重的三個階段,我個人認為這樣成功不復胖的機率,會比追求一次到底還要高得多。

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吃湯圓的小技巧



明晚就是冬至,傳統上就是要吃碗湯圓保平安,不過很多的減重患者覺得湯圓熱量太高不能吃,所以只能看著家人吃⋯⋯

「醫生,然後我晚上真的好想吃,我就偷偷爬起來偷吃,吃完好開心,但躺回床上好罪惡,我很沒有意志力,對不對?」

「不對」

我常常跟我的瘦友們說:「食物沒有錯,我們想吃也沒有錯,我們只是用錯方法,把方法弄對就行了」

真的在減重,又想吃湯圓,那早早就可以開始準備。中餐晚餐吃清淡,能走樓梯不坐電梯,本來請同事送的文件自己拿著走一趟,這些在生活當中所產生的各式各樣的能量消耗以及攝取熱量下降,大概就可以讓你開心的跟家人吃一碗湯圓沒問題。

「在無所謂的時候控制,有所謂的時候放縱」


這才叫人生!
沒有享受的人生怎麼享瘦!!!!!!!

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袖狀胃切除術(縮胃手術)


🌟袖狀胃切除術🌟


切除 75%-80% 的胃部,讓胃的空間剩下「袖子形狀」的大小,此手術會減少大部分的胃容量


✅進食量會因此大幅降低 (吃一點點就吃不下了)

✅就能減少過多的熱量攝取

✅同時還能降低飢餓素的分泌 (增加食慾的賀爾蒙)


🔎此手術是使用「腹腔鏡」,不像傳統手術會有很大的傷口,傷口很小所以住院時間短 🏥

僅 2-3 天就可回家休養


🌟第一年可減輕 35-40% 體重🌟

👉🏻進一步減少各種肥胖相關併發症狀,像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也能減少運動造成的膝蓋疼痛問題


此外縮胃和傳統的胃繞道手術比起來,較不會出現潰瘍、腸阻塞或營養不良,但可能會增加胃食道逆流風險,因此 ❗️需要定期回診追蹤❗️


-----


 縮胃手術的平均瘦身幅度在一年後大約25-30%,不過中心的瘦友平均起來也到了35-40%。

但這不單純是「手術」本身帶來的效果,配合看診流程的調整,問診當中的「行為改造」,營養師看著飲食記錄的準確建議,再加上現在擁有更多輔助藥物的選擇。

然而,瘦的好只是我們的第一步,說實在也是整個減重過程當中最「簡單」的一步,如何調整行為,降低復胖機率,增進瘦友長期健康,才是我們更重要的工作。

也因此,中心已經開始醞釀,準備收集做完手術超過5年以上的患者,希望能夠找到可以「治療」的復胖機轉,讓每個接受減重療法的患者都能夠長期保持身體健康。

在中心,減重療法,從「單一選項」,走向如癌症治療般的「整合治療」。

我們不只看體重的數字,中心醫師看的是慢性病的改善,洗腎中風心肌梗塞的避免,長期的體重控制,以及20年後的健康。

讓每個瘦友都能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花大哥的減重心得



我是一個多年嚴重肥胖的人,並且感覺已經嚴重影響到我的健康

嘗試過很多種減重方式都失敗了,原因很多:太累、沒有毅力、各種理由藉口

後來找到義大減重中心的陳醫師,他用心地幫我分析調整安排,讓我對這次的減重越來越有信心,體重持續減輕,雖然還不知道是否會減重成功,但是至少我目前是朝著正向發展,謝謝陳醫師與各位營養師跟護理師的協助與持續幫我打氣加油,我會繼續努力的。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減重心得:放棄艱辛的經過,找尋正確的”處遇”計畫

作者:社工師家家


(社工師家家寫於術後6個月)

女人一輩子都在斤斤計較

38歲前,我認為只要我愛動,就算胖一點又怎樣...

38歲之後,我仍愛運動,身體卻告訴我〝沒有辦法了〞。膝蓋、腳裸、脊椎,明顯的讓我不時須停下腳步...面對新陳代謝變差的事實,我開始找尋〝對〝的方法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一起變身]

作者:陳建翰 醫師




一年前,阿姿帶著生完孩子後無法瘦下來的身材來找我們。身高不高的她,BMI突破30,而且持續上升。

去年的今天,接受完縮胃手術,還因為手術後喝水不足而脫水入院。

減重手術對BMI30左右的術友的威力,就是可以迅速讓體重回到標準範圍之內。三個月的時間,體重迅速回到57公斤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未來的減重治療會是什麼樣子呢?

 還有沒有人記得這個藥?

沛麗婷,在瘦瘦筆出現前上市,當時號稱胖子的藍色小藥丸,風靡全台。卻在某一天突然下市回收,直接從市場消失,很多減重醫師當時一片哀嚎~~

沒想到,不到五年的時間,康纖芙上市,瑞倍適上市,善纖達拿到合格減重藥物,未來1-2年的時間,Wegovy (胰妥讚的減重版)跟Tirzepatide也可能相繼上市。

我常在演講當中提到,現在的減重療法已經不是拼絕招,而是像癌症治療一樣,多療法整合且持續的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癌症治療,想當年,外科醫師也是主宰所有治療,外科醫師就像神,說你沒救了就真的沒救了。走了20多年,現在的多重療法及團隊會議,讓原本能手術的效果更好,原本不能手術的患者有機會接受手術,得到更好的效果。

未來的減重治療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也很期待^_^




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復胖治療?!

「某某治療作為減重手術後復胖的治療是非常有成效的」


點開內文一看

「術前BMI 22, 術後BMI 18.5, 仙靈感再現!」


呃......


首先,以台灣標準來說,BMI24以上才過重,而標準的第一線治療也是飲食調整,藥物的使用都還要考慮再三。

第二,雖然手術後的復胖目前沒有明確定義,不過大家公認仍然是瘦掉體重的20-25%。如果BMI22是復胖,那表示一開始可能就是低體重的手術。


不過,不要以為低體重手術是不對的。今年國際減重外科醫學會把亞洲人的建議接受減重手術的下限調到BMI27.5, 若有合併糖尿病,可以下降到25左右。

但是,這種接近正常體重的瘦友往往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份心理諮商,一個理解她的精神科醫師,或是確實認知自己的飲食技巧,而不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治療」。反覆在「不影響健康的體重範圍」之內來回穿梭⋯⋯


不過,某個程度上這跟很多大肆廣告的營養品一樣。

求的,不過就只是個

安心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義大減重中心獲得2022國家品質標章(SNQ)認證




今年年初突然有了這個想法,跟幾個負責品管的院內長官聊過以後,才發現這些每天為了瘦友能夠多瘦一點所做的努力,能夠化成參加國家品質標章的參賽題目。


我們參賽的題目是: 
減重手術救援王 – 基於臨床實證的整合性照護以增加減重手術整體成效


減重中心的第一品質目標,就是瘦友的減重成效。而瘦友的減重成效,中心的同仁們都認為,不在接受了什麼新式的治療,而是如何把每一個治療的效果極大化。

這個過程就需要訂定客觀標準,利用社群軟體走入瘦友的生活,利用流程設計反覆確認瘦友已經了解每次看診的重要叮嚀事項,然後追蹤這樣的流程是否可以確實增加減重效果,再進行修正。

這就是三年來,整個減重中心最重要的小事。

其實,要把這三年來,每天一點一點在往前推進的東西,整理成一份讓評審委員在10分鐘內看完並且了解改善過程的文件,並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為了完善這份文件,與院內負責品管的同仁文件來回修整數次,才到了可以上台報告的樣子。

其中,很多改善點,都是在接觸患者的過程當中,一點一點往前進,累積出來的。也就因為是低頭一點一點往前進,一回頭,才發現已經走了一段距離了。

回頭複習每一個重要時間點的發生,才知道原來現在的樣子,是花了中心人員非常大的心力,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

------

2022/08/18 一大早,代表義大減重中心 ,利用全院會議的時間,做「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的院內報告,向全體系同仁報告我們這幾年來在中心為了提升瘦友減重成效所做的努力與成果。

SNQ 國家品質標章(Symbol of National Quality - Safety and Quality)是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 ( 生策會) 召集全台120位權威的學者專家,經過一系列嚴謹專業的科學驗證與審查,精選出「優質的生技醫藥服務」。當然這個評選流程之嚴謹不在話下,也依據九大分類(我們申請的是醫療院所類)有精細的審核標準

🏆 簡言之就是「優質服務」達到奧斯卡的等級!

雖然是每天在作的事情,而且是對著電腦報告,但上台報告還是很緊張,會吃螺絲。

------


2022/10/20, 北上SNQ報告,其實超緊張,行前一天練了一整個晚上才把PPT練進10分鐘內。當天把早上門診患者光速清完,11點衝高鐵,11:55上車,1:48到南港,2:10進報告場地 2:20報告。

報完,除了能夠擠出笑臉拍照以外,其實整個是胃痛加累爆⋯⋯

但現在回想一下,其實蠻開心的,能夠把我們在做3年的事情化成10分鐘的簡報,很快速地讓委員了解,有種很奇妙的感覺。

沒有統計數字,真的覺得一切都是正常而且應該的。然而收集以後統計起來,真的覺得很有成就感。

即便只是一點點,也是很多瘦友的全世界!


-----


最後,我們獲得了標章認證。

2023/02/14 ,情人節一日台北來回,來領「醫療界奧斯卡」的SNQ 國家醫療生技品質獎的國家品質標章。

「奧斯卡」這個Slogan可不是自己說的,這今天從賴副總統致詞當中說出來的,我想不只這個獎是國家認證,這個Slogan也算是國家級認證。

雖然只是標章認證,但看到今天金銀銅獎的團隊,覺得在醫療上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啊!團隊動不動就是5-10年針對一個問題的深耕,論文拉出來就是10幾篇,甚至有個銀獎團隊發表60篇論文,金獎團隊的治療甚至已經寫進教科書裡面了,超酷!

不斷的向更好的模式追求,無論是成效、品質、填補治療或是照護的缺口,真的都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

為了患者,為了瘦友,要繼續努力下去了!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想要60公斤,你就得吃的像個60公斤的人」

 


我想針對這句話補充一下。


人的身體很複雜,為了適應完全無法預料的數十萬年的危機,在傳宗接代的時候必須在每個人的身體當中留下各式各樣不同的「應變方案」。


所以,同樣的一份食物,我和我的朋友吃,對體重的影響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手術當中,專責護理師是外科醫師的另外一雙手,也是我們最密切的戰友。其中有一位男護理師,BMI長期就是18.5,即便我們教他撐胖的食物,他通通都吃下去,跟他一起吃的人都可以胖上10公斤,他的體重還是聞風不動,18.5。門診護理師護理師也有好幾位有類似的狀況,有一位已經離職的護士還為了要增重去健身房訓練,練了一年體重好不容易才增加3公斤。

在減重患者的心理,這些人是他們及其羨慕的對象,但是對他們自己來說,身體瘦弱、易冷、腸胃容易不適等等的問題,也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


用這麼極端的例子,要講的事情是:

「每個人都不一樣,

別人有效的,你不一定有效!」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實在太大,身體對飲食的反應,消化能力,內分泌,食慾,腸內菌,脂肪細胞的變化,身體免疫系統的變化,這些東西實在太難一一定位調整。當你使用「獵巫」的態度,試著調整單一因素來解決系統問題,短期可能有效,但長期一定會回到系統的原始設定。

所以為什麼我自己的門診用「飲食記錄」取代「菜單」,因為就算再厲害的菜單,你吃了也不一定有用。


要調整體重,我們要針對的,是系統

而不只是在系統當中的任何一個單一因素。


很難理解對嗎?所以我現在都跟病人這麼說:


「減重其實就像移民,當你要從現在的地獄移民到夢想的天堂的時候,你會搜集很多資料,想像很多狀況,但你一定要踏上天堂,你才會知道那是什麼樣子」

「減重的方法就像交通工具,你可以搭飛機(減重手術),你可以搭船(內視鏡治療、藥物) ,你也可以走路,速度不同由你決定。也沒有人規定你走路累了不能搭船,船走得好慢好晃不能轉飛機,方法隨時都能互轉。」

「都到了你的夢想天堂,你就要想辦法舒舒服服的待在那邊,在那邊喊著地獄好棒棒,你還是會掉回地獄的」


「但最重要的事,是踏出那一步

坐在原地想,永遠到不了的!」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食量赤字」並不等於「熱量赤字」


「食量赤字」並不等於「熱量赤字」


在門診當中,對於減重認知上有許多的「誤區」,當然要一個一個破除實在很困難,不過做了這麼一段時間,我發現很多人都搞錯了上面這件事情,所以怎麼減都沒用。

為什麼理論上絕對有用的「熱量赤字」沒有用?

撇開人類的多樣性,在門診看到最常見的原因是這樣的:很多人心裡的熱量赤字是正餐吃一半,但餐跟餐中間的小東西不算,飲料加糖加冰也不算,焗烤起司只是配料也不算,加糖咖啡是提神必要也不算,喝酒交際應酬是把工作需要也不算。

在門診實際上面遇到的狀況,的確就都是這些問題為主。

正餐吃一半充其量是「食量赤字」,當然食量赤字理論上就會等於熱量赤字,但是食量並不是熱量的全部。

今天門診,BMI30, 怎麼減都沒有效,211餐盤跟168斷食都試過,最多就瘦3-4公斤,吃減肥藥更糟,一公斤都沒瘦⋯⋯

談著談著,我跟他講到「一杯全糖珍珠奶茶大約熱量就是三碗飯」,他瞪大眼睛跟我說:「什麼?我怎麼都不知道!」

所以很多瘦友縮正餐食量餓到不行仍然瘦不下來,因為餓到不行的時候吃塊蘇打餅乾填填肚子不算什麼,但一塊蘇打餅乾吃完以後好餓好餓,再一塊而已應該不會怎麼樣吧⋯⋯

然後晚餐還是:「我在減肥,不能吃晚餐⋯⋯」

這樣久了,不放棄都難。

放棄就算了,身體可能還因為吃這些小東西比沒減重更糟。 

對食物跟熱量的認知,真的是減重當中絕對必備的知識。如果這塊沒做好,食量再少,可都胖的回去!

雖然我是減重手術的醫師,但每每看到減重手術之後快速復胖,或是糖尿病快速復發的患者,十個有九個都承認,自己其實仍然嗜甜、不在乎體重、認為做完手術之後一切都可以隨便亂來沒有問題。

我們的身體是個吸收儲存能量的超高效率機器,肥胖的患者理論上在百萬年前可都是擁有超高生存優勢。也因此,如果沒有對食物有所認知,無論你做再大再複雜的減重手術,你都會變胖!

所有的治療,從手術、內視鏡到藥物,最重要的目的都是為了「飲食」。

只有吃的像個60公斤的人,你才有機會變成60公斤。

而且,更重要的事情是,每個人的60公斤的食物,都不一樣。

認知食物,了解進食模式,永遠是CP值最高的減重方法!

2023年2月15日 星期三

2023美國糖尿病協會的降血糖指引

原文出處/製圖: 秒懂家醫科



可以看到的事情是,GLP-1A(腸泌素)的角色逐漸吃重,躍昇為第一線用藥,同時去年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可新的藥物Tirzepatide也納入指引當中

對, 這個藥就是號稱可以遠超Ozempic的超強瘦瘦筆, 雖然減重適應症還沒有下來, 但未來這類藥物的出現讓減重的治療會更趨於多樣化,選擇也越來越多了。

令人期待的,不只是新藥,還有新的治療模式。

----

Liraglutide    善纖達 => 瘦瘦筆        => 每天一次, 5-10%體重

Semaglutide 胰妥讚 => 超強瘦瘦筆 =>一週一次, 平均12-20% 體重, 

Tirzepatide                =>爆強瘦瘦筆 => 一週一次, 號稱>20% 體重

-----

以後會不會有頂天瘦瘦筆....XD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飲食記錄與序列效應


這個也是我們為什麼都希望瘦友做飲食記錄的原因。

要知道,我們的腦袋運作的記憶空間很小,記不得這麼多東西,記得最清楚的永遠都只有最前面或是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吃飽這事對我們身體是稀鬆平常,倒是餓到哭爹喊娘可能印象才比較深刻。

所以,在沒有紀錄的狀況下,記得的永遠都只有那些慶祝或有特殊連結的大餐,昨天或前天的晚餐,或者是在減重當中被認為罪惡到不行的高熱量食物。

然而,真正會胖的,不是百挑千選的正餐,不是極力避免的聚餐,而是那些你想都不想拿來塞牙縫的零食。

一點點而已,不會怎樣吧⋯⋯

那是你只記得一點點,並不是你只吃一點點XD

我常跟瘦友說,「你記得的,大多都不會讓你變胖」,就是這個道理

了解自己的生活,用簡單的紀錄告訴自己仍然處在很好的生活狀態之下。

我只記錄三個:體重、步數、飲食照片

這三個,讓我離開8字頭將近5年了。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瘦友,也都可以的^_^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體重與體脂,到底哪個重要?


「對健康來說,要看BMI還是體脂比較準?」

「體脂越低越好、肌肉量越高越健康,對嗎?」


@Musclemet肌肉論壇的好影片,可以釐清一些對體重體脂的迷思。

影片其實大概10分鐘左右,1.25倍速很快就可以看完,簡單節錄重點:

1、BMI越高,死亡率越高,而BMI越低死亡率也會變高,最好的BMI是在22-23上下

2、BMI不準啦,那體脂率呢?

一樣的狀況。男生最好的體脂率是25-30%,女生最好是30-35%。

3、體重過低的患者,死亡率並不是因為脂肪組織太少來的,越低的體脂肪重量並不會增加死亡率。

然而,瘦體組織(簡單來說就是肌肉量)降低,才會提升死亡率(如圖三)。

4、那我練成肌肉棒子可以嗎?抱歉,反效果!

瘦體組織越高,死亡率也是會提高的歐


——

無論是年齡、體重、體脂的劃分,這種文獻都不是用「定義」的,而是統計方法「算」出來的

自定義的通常都會有偏頗,比如老年人到底要定66、75、還是85歲,這每個時代每個人認知都不一樣。

但這種大數據長期追蹤「算」出來的,就是個「現象」的表述。尤其時間拉長一大堆搜集不到的變項沒辦法做完全的分析,所以說穿了沒辦法回答到底體脂是20健康還是30健康這種問題

——

過度解讀這種文章,是不太正確也沒什麼意義的

這些都是個案數很多而且追蹤很長的研究,有非常多的因素會影響結果。不過對我們來說,仍然非常有參考價值。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對體重、體脂、甚至肌肉量的過度追求,都有可能讓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

體重就是要4字頭,體脂就是要小於10%,不斷節食、反覆吃減肥藥、甚至要求醫師執行減重手術,卻忽略運動,導致身體過度消耗,那就是不斷傷害自己的身體。

我很喜歡陳醫師做的結論

「個人的健康,是需要各種指標綜合判斷,並且定期審視,不應該是一味的追求體重或體脂的數字」

舉著「健康」大旗,傷害自己身體。

我想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談運動

 我談一下運動

我其實沒什麼資格談運動,因為我超級不愛運動,除了大一打過半年的羽球系隊以外(當然成績不好XD), 大二開始玩社團之後,就泡在社團、SC、還有CS當中了,運動當然就一直被排在後面的後面。

大學畢業前,不自量力地跟著同學去爬嘉明湖,還好同學都身強體壯,不然我可能會高山症在避難小屋被直升機送下山⋯⋯XD



在開始工作了之後,更不愛運動了。住院醫師第一年還有一段時間愛騎腳踏車,還跟朋友一路從嘉義花三天時間騎到墾丁。



不過固定在一般外科之後,跟著老師開刀到十點,還能走回宿舍算不錯,沒跟老師開刀的時間就是窩在電視前面休息享受自己跟太太的時間,真的懶得動。

然後,體重就到了90,因為有了孩子,再加上生離死別的因緣,所以才開始下定決心減重。

———

4年前,我開始減重的時候,我就思考過要怎麼運動這件事情,發現我不愛重訓,不喜歡跑步,討厭地板動作,連核心我都覺得吃力,最後想了又想,給自己下了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目標:一天6500步。

我就靠著三個紀錄瘦下來:「體重」、「飲食」、「步數」。



最瘦是76公斤,目前維持在77-79當中,天氣冷了就胖點,天氣熱了就瘦點。在家裏忌口,上高速公路之後就把飲食控制甩腦後,也就這樣維持了4年。

——

減重醫師不談運動,BMI還在過重的邊緣(24),這感覺起來就是很大逆不道的事情

不過,比起眾多肌肉結實的醫師營養師們,我真的覺得,這是我最舒服的方式,我想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覺得我自己很輕鬆的在維持我的體重。

很多瘦友會問我,「我能不能夠再瘦下去」,我現在的答案一律都是「可以」

「但,你得付出比現在更高的心力在調整自己的飲食上面,花更多的時間在運動重訓上,你真的願意嗎?」

如果評估之後真的沒辦法再多做了,那為什麼不好好的待在這個地方,讓自己感受一下瘦下來的美好?

——

如果你真的不愛運動,又想維持體重,那我真的建議你跟我一樣,確認自己的活動量有到一定的程度,並且用心準備自己的飲食,定時的測量體重,並且給自己設定一個有彈性的空間,才能讓自己舒服的「躺」在這個美好的體重當中。

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說了這個道理,只是真的做得到的人,真的很少。

「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