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體重與體脂,到底哪個重要?


「對健康來說,要看BMI還是體脂比較準?」

「體脂越低越好、肌肉量越高越健康,對嗎?」


@Musclemet肌肉論壇的好影片,可以釐清一些對體重體脂的迷思。

影片其實大概10分鐘左右,1.25倍速很快就可以看完,簡單節錄重點:

1、BMI越高,死亡率越高,而BMI越低死亡率也會變高,最好的BMI是在22-23上下

2、BMI不準啦,那體脂率呢?

一樣的狀況。男生最好的體脂率是25-30%,女生最好是30-35%。

3、體重過低的患者,死亡率並不是因為脂肪組織太少來的,越低的體脂肪重量並不會增加死亡率。

然而,瘦體組織(簡單來說就是肌肉量)降低,才會提升死亡率(如圖三)。

4、那我練成肌肉棒子可以嗎?抱歉,反效果!

瘦體組織越高,死亡率也是會提高的歐


——

無論是年齡、體重、體脂的劃分,這種文獻都不是用「定義」的,而是統計方法「算」出來的

自定義的通常都會有偏頗,比如老年人到底要定66、75、還是85歲,這每個時代每個人認知都不一樣。

但這種大數據長期追蹤「算」出來的,就是個「現象」的表述。尤其時間拉長一大堆搜集不到的變項沒辦法做完全的分析,所以說穿了沒辦法回答到底體脂是20健康還是30健康這種問題

——

過度解讀這種文章,是不太正確也沒什麼意義的

這些都是個案數很多而且追蹤很長的研究,有非常多的因素會影響結果。不過對我們來說,仍然非常有參考價值。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對體重、體脂、甚至肌肉量的過度追求,都有可能讓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

體重就是要4字頭,體脂就是要小於10%,不斷節食、反覆吃減肥藥、甚至要求醫師執行減重手術,卻忽略運動,導致身體過度消耗,那就是不斷傷害自己的身體。

我很喜歡陳醫師做的結論

「個人的健康,是需要各種指標綜合判斷,並且定期審視,不應該是一味的追求體重或體脂的數字」

舉著「健康」大旗,傷害自己身體。

我想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談運動

 我談一下運動

我其實沒什麼資格談運動,因為我超級不愛運動,除了大一打過半年的羽球系隊以外(當然成績不好XD), 大二開始玩社團之後,就泡在社團、SC、還有CS當中了,運動當然就一直被排在後面的後面。

大學畢業前,不自量力地跟著同學去爬嘉明湖,還好同學都身強體壯,不然我可能會高山症在避難小屋被直升機送下山⋯⋯XD



在開始工作了之後,更不愛運動了。住院醫師第一年還有一段時間愛騎腳踏車,還跟朋友一路從嘉義花三天時間騎到墾丁。



不過固定在一般外科之後,跟著老師開刀到十點,還能走回宿舍算不錯,沒跟老師開刀的時間就是窩在電視前面休息享受自己跟太太的時間,真的懶得動。

然後,體重就到了90,因為有了孩子,再加上生離死別的因緣,所以才開始下定決心減重。

———

4年前,我開始減重的時候,我就思考過要怎麼運動這件事情,發現我不愛重訓,不喜歡跑步,討厭地板動作,連核心我都覺得吃力,最後想了又想,給自己下了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目標:一天6500步。

我就靠著三個紀錄瘦下來:「體重」、「飲食」、「步數」。



最瘦是76公斤,目前維持在77-79當中,天氣冷了就胖點,天氣熱了就瘦點。在家裏忌口,上高速公路之後就把飲食控制甩腦後,也就這樣維持了4年。

——

減重醫師不談運動,BMI還在過重的邊緣(24),這感覺起來就是很大逆不道的事情

不過,比起眾多肌肉結實的醫師營養師們,我真的覺得,這是我最舒服的方式,我想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覺得我自己很輕鬆的在維持我的體重。

很多瘦友會問我,「我能不能夠再瘦下去」,我現在的答案一律都是「可以」

「但,你得付出比現在更高的心力在調整自己的飲食上面,花更多的時間在運動重訓上,你真的願意嗎?」

如果評估之後真的沒辦法再多做了,那為什麼不好好的待在這個地方,讓自己感受一下瘦下來的美好?

——

如果你真的不愛運動,又想維持體重,那我真的建議你跟我一樣,確認自己的活動量有到一定的程度,並且用心準備自己的飲食,定時的測量體重,並且給自己設定一個有彈性的空間,才能讓自己舒服的「躺」在這個美好的體重當中。

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說了這個道理,只是真的做得到的人,真的很少。

「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