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義大減重中心

  作者:陳建翰 醫師



肥胖並不單單只是體重過重,看起來身形巨大,其背後所帶來的疾病以及危險,無論是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與肥胖直接相關的併發症,或是如免疫功能低下或是癌症般間接的身體健康狀況,都可能讓美麗的人生瞬間崩潰。


而減重也不是簡單的少吃多動,它是一個結合生理、心理、社會的系統性問題。所以,我們結合了行為學分析,體重設定點的概念,目標的設定,精神科醫師的角色,馬上可做的營養知識,到需要醫師處方的藥物、醫師執行的內視鏡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同時,更專注於成功之後的體重維持,以及復胖以後應該怎麼辦。

減重,求的從來不是體重,而是一輩子的健康!


義大醫療國際減重暨糖尿病手術中心 (即義大減重中心)已成立10餘年,執行減重手術經驗豐富。目前由我,陳建翰醫師,與陳忠延醫師(減重外科醫師)、鄭暐霖醫師(家醫科與減重內科醫師)、以及陳昱彰醫師(家醫科與減重內科醫師),還有2位個案管理師(林佳蓁、蘇靖怡)以及2位營養師(陳映辰、涂琬苓),共同組成一個「由內而外,完整安全」的減重團隊。

我們不迷信任何可以快速減重的方式

我們追求的是可以永續經營的健康生活


醫療文獻告訴我們,所有快速成功減重極為容易化成泡影。也因此,無論你最後選擇的是習慣調整、飲食控制、藥物使用者、內視鏡治療或是接受減重手術,它們都只是一個改變契機,目的都是在接受療法的這段期間,把自己的生活步調,調整成可以永久經營的健康生活!

如果你追求的和我們一樣,是一輩子的健康、一輩子的快樂生活,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會與你一起努力,邁向那個你所追求、嚮往的自由健康生活!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減重進度表,有效!

 作者:陳建翰 醫師



之前有提過,中心利用接受胃縮小減重手術病患的資料,找出有效的預測方式。若是術後1個月時能減去過多體重19%或是術後3個月時能減去過多體重37%,則能預測病患有高達9成的機會在6個月時能減去過多體重50%以上。這個預測方式不管是用在本院的病患,甚至套用在友院的減重病人也都能準確的預測其術後6個月的減重成效。

找出了預測方法,我們就開始使用在中心的縮胃手術的患者身上。在使用了兩年之後,我們把患者的資料調出來,確認這個預測方法到底有沒有效。

結果: 有效


中因一直以來都有配備合格營養師,為減重手術術後患者提供營養諮詢,增加並且確保減重手術的效果。2019年前,有完整紀錄的且沒有達到減重進度的縮胃手術患者共有74名,其中有14人可以在手術後6個月達標,達標比率約18.9%。

2019年後,我們有了減重進度表,並且對進度落後的術後患者進行加強的飲食衛教。成果如下:

1. 提高達標比率為2.6倍


使用減重進度表以後,進度未達標的35名患者中,有17名 (48.6%) 在六個月後達到減重標準。與2019年以前相比,達標比率提升2.6倍。


2. 提高達標機會達3.3倍


再校正過其他相關因素之後發現,使用減重進度表可以讓縮胃手術後患者成功達標的機會提高為3.39倍。


3. 提高術後一年減重成效


這些患者在追蹤一年之後,平均的減重成效也有顯著的提升,大概可以多瘦5%的體重。

結論:使用減重進度表,有效提升減重成效


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手術後早期的體重減輕程度能預測長期的減重成效,意即手術後早期成效越好,長期的減重成效也就越好;若是手術後早期的減重速度不足,長期來說很容易最後會成效失敗。

目前我們在中心研發出來的減重進度表,可以確實的增加縮胃手術後的減重成效,藉以達到長期的成功減重效果。

現在減重,除了要在手術前「精準」,手術後「持續」,並且在各個武器當中「混合使用」,需要持續性的照護,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現在的醫療機構,治療什麼病需要這樣的概念?

「癌症」

提供精準的治療方針,

治療更多的「肥胖」病人,

就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手術成效的守護者

   作者:陳建翰 醫師 / 陳忠延 醫師



少數的失敗者

對於嚴重肥胖(身體質量指數>=35 kg/m2)患者來說,減重手術卻有有效且持久的減重效果。也因此已經被視為在飲食控制或藥物治療後卻逢無法控制治療體重及相關併發症的嚴重肥胖患者的最佳減重方式。


但臨床上肥胖的治療絕對不是只接受完手術就好,還需要搭配正確的飲食、運動甚至藥物的幫助。因此還是有些病態性肥胖的病患手術後瘦得不夠好,這會導致病患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等等肥胖的併發症無法緩解;臨床上約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病人會面臨這樣的減重成效不足(此處指所減輕的體重少於過多體重的一半),甚至減重失敗。


成功與失敗,誰知道?


雖然有許多研究想在接受手術前就找出會瘦不好的人,但是到目前仍然無法明確指出誰會是瘦不好的人,而且絕大多數的研究都是國外的研究。後來有些學者發現手術後早期的體重減輕程度能預測長期的減重成效,意即手術後早期成效越好,長期的減重成效也就越好;若是手術後早期的減重速度不足,長期來說很容易最後會成效失敗。若將中心的病人追蹤到2年之久便可以發現6個月時減重成效表現好的病患可以延續好表現到2年,而成效差的病人則一樣維持較差的效果。



為了能提早預測並且發現可能會瘦不好的病人,義大醫院減重中心蒐集中心接受胃縮小減重手術病患的資料,希望能儘早找出有效的預測方式。從2016到2018年共334位接受腹腔鏡胃縮小手術的病患中,扣除資料不夠充分、二次手術、以及追蹤時間不夠長的病患後,剩下的160位病患的體重資料被拿來分析。理想體重定義成身體質量指數22時的體重,過多體重則是指術前體重減去理想體重後的數字,我們希望找到能預測哪些病人能達到術後6個月時減去過多體重的50%。


結果經過多變異分析後發現年紀、性別、術前憂鬱指數、生活習慣(抽菸、喝酒、嚼檳榔)、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均與6個月後的減重成效預測無關連。只有術後1個月的減輕體重與數後3個月的減輕體重能有效預測6個月時的減重成效。若是術後1個月時能減去過多體重19%或是術後3個月時能減去過多體重37%,則能預測病患有高達9成的機會在6個月時能減去過多體重50%以上。這個預測方式不管是用在本院的病患,甚至套用在友院的減重病人也都能準確的預測其術後6個月的減重成效。



提前預測,及早介入,達成目標


從2019年開始,中心積極將術後1個月與術後3個月減重速度不理想的病人找出來,及早介入,包括加強飲食控制,請病人拍攝每天攝取的食物並上傳到社群媒體讓營養師看,以調整飲食習慣及食物的選擇。單是此一飲食的加強介入,便讓這群前期速度不理想的病人在6個月時達標,並且比2019年之前沒有加強介入的病人有較明顯的進步表現。

 


根據中心的此一研究結果確定了術後1個月與3個月的減重速度預測方法是能準確預測之後的減重成效的。而中心也針對前期減重速度未達標的病患積極介入,除了規律回診、積極飲食控制與指導外,目前還增加了運動強度的調整、加入口服藥物或減肥針治療,都可以提升病患減重的速度及成效,以達成減重目標與改善身體健康。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疫情過後又復胖, 怎麼辦???

 作者:陳建翰 醫師





減重當中,最難的其實不是把體重「壓下去」,而是不要讓體重「彈回來」。復胖一直是所有減重人的最大問題,無論是減重的患者,或是協助減重的醫師。

回顧文獻,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驚人的事實。2015年的英國研究告訴我們,在10年追蹤的非手術減重患者當中,10個人中有6個人是越減越重的(圖一)。復胖的機率更是高得嚇人,減掉5%體重的患者,在2年內有一半(50%)的患者復胖,而減重超過10%的患者,在一年內有八成(80%)的患者會胖回來!

而即便接受減重手術的患者,也是有一成到兩成的患者會有復胖的問題。

然而,在談復胖的治療之前,我們必須要先確定一件事情,那就是復胖多少叫做胖。

[復胖多少叫做復胖]


一般來說,因為身體會有回存體重的生理機制,所以大家公認可以接受的復胖比例,大概是瘦身體重的一成左右,也就是你如果瘦掉10公斤,大概可以回胖1公斤。若是復胖體重超過瘦身體重的四分之一(25%),也就是瘦10公斤復胖2.5公斤,那就是明顯復胖。

有了定義,我們就可以談治療了。

[復胖的治療]


復胖的治療,其實與一般的減重的方法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有幾個必須要注意的地方:

1、飲食修正是絕對重要!


沒吃絕對不會變胖,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決定你的體重!也因此,比第一次減重更積極的飲食記錄是絕對必須的的!

2、詳細的病史詢問以及使用藥物的記錄


藥物跟手術不同,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狀況。有些人會對特定的藥物效果特別差,這些藥物再接下來的治療計畫當中就應該要盡量避開。若是效果不錯的藥物則可以優先嘗試。

無論之前接受的是手術治療或是非手術的治療,其實都可以在飲食修正之後輔助藥物使用。

目前臺灣只有兩種核准的『合法、合規定』的減肥藥物: 

分別為口服的 Orlistat (Xenical 羅鮮子,也就是改過包裝的羅氏鮮) 


以及注射用的、俗稱『減肥筆』的 Liraglutide(Saxenda 善纖達)。




配合上飲食修正,都有不錯的效果!

像60歲的阿珍姨就是被復胖困擾的人。13年前接受胃繞道手術,手術後2年的時間由134公斤降到78公斤。然而,經過10年之後,體重明顯的上升到91公斤,超過20公斤的體重回升已經達到明顯復胖的標準。因此我們開始進行飲食的調整,在一年內降回79公斤。一年後,阿珍姨還希望再瘦一些,因此開始使用針劑Liraglutide,三個月的時間又多掉了9公斤。

阿珍姨開心的說: 「沒想到我瘦到比剛做完手術還瘦了」。目前70公斤的體重,不但她自己很滿意,也讓醫療團隊很開心,幫助她找回一個她可以長期穩定的生活習慣。

然而,這些藥物都必須要在醫師的建議下進行使用才安全。這些藥物都是處方用藥,需要醫師開立才能取得,再加上臺灣是不能在網路上面買賣藥物的,因此千萬不要在網路平台上面購買藥物,以免復胖治療不成,反而傷身哦!

3、更侵入型的減重方法


要在飲食修正的差不多後,才可以考慮把減重方法「升級」。若是一開始就升級,那可能會讓這些減重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

升級可分為下列三種狀況:

1、如果之前沒有接受減重手術,而且體重也已經進入病態性肥胖(BMI 超過32.5),那減重手術就是優先選擇。

2、如果之前沒有接受減重手術,而且體重在中度或輕度肥胖(BMI 小於32.5),那可以在飲食修正之後嘗試內視鏡治療來輔助體重的下降。

3、若是之前已經接受過減重手術,而且飲食修正也已經沒有問題,那可以考慮更換術式

比如,若是之前接受束帶手術,可以嘗試移除束帶


後改成縮胃或繞道手術、若之前接受縮胃手術可以加做繞道手術、若之前做繞道手術可以考慮調整繞道長度、更改不同的繞道方法、或是更換為縮胃手術。

但是必需要注意的事情是,再次手術絕對不是優先選擇。因為再次手術的危險性較高,且若沒有良好的飲食修正,那效果會比第一次手術的效果要差。

[結語]


復胖是件令人難過且失望的事情。然而正視自己的復胖,尋求醫師的協助,包括進行飲食修正、考慮使用合法的減重藥物(比如口服的 Orlistat (Xenical 羅鮮子) 或是注射用的 Liraglutide(Saxenda 善纖達))、考慮更進一步的內視鏡治療或是減重手術、甚至是再次減重手術。在醫師與醫療團隊的協助之下,才可以順利的對抗復胖哦!


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自我挑戰-波比跳30天

作者:陳建翰 醫師



[30天後的紀錄]


嗯,第一天可以輕鬆一點。

開完刀回到家全身累的時候,回想自己前30天的狀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撐過去的。
這是第一天可以稍微喘口氣,今天降50下,輕鬆點做。

說實在,我覺得30天內最大的阻力,也是改變最少的地方其實是自己的身體形象。如果沒有照片一張一張一直拍,拼起來做對照,我並沒有辦法說服自己「我變瘦了」,而這樣的念頭其實很容易讓自己放棄。

「旁觀者清」「外人視角」講的好像也就是這麼回事,總是要有其他的人告訴你你現在做的事情哪裡奇怪,哪裡有變化,你才會比較清楚自己走到哪裡了。

其次,最重要的獲得,其實就是「短期」衝刺。這也是為什麼人家都是「30天減重班」,追求我們想要的「速效」。

短期的目標,可以靠意志力撐下去。
長期的改變,卻必須要「愛」


必須要有力量讓你一直不斷的走下去,你必須喜歡那個改變後的生活,才能夠讓你一直走下去。

感謝大家一路陪伴,我們走完30天了。不過接下來,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一起繼續運動吧!

——

[紀錄-連續挑戰波比跳30天]


計畫是第一週逐步增加,一週內達到每天100下,之後每天100下,持續30天。
歡迎瘦友一起來,挑戰波比跳一天一百下,連續挑戰三十天!


D30-  100= 30*2+20*2 BW 78   Kg,
D29-  100= 30*2+20*2 BW 77.3Kg,
D28-  100= 30*2+20*2 BW 77.7Kg,
D27-  100= 30*2+20*2 BW 77.7Kg,
D26-  100= 40*2+20。 BW 77.7Kg,
D25-  100= 30*2+20*2 BW 77.5Kg,
D24-  100= 30*2+20*2 BW 77.7Kg,
D23-  100= 25*4。        BW 78.4Kg,
D22-  100= 30*2+20*2 
D21-  100= 亂跳加總     BW 78.7Kg,
D20-  100= 25*4。        BW 79.3Kg,
D19-  100= 30*2+20*2 BW 79.2Kg, (宵夜XD)
D18-  100=  亂跳加總    BW 78.6Kg, 
D17-  100=  亂跳加總    BW 78.3Kg, 
D16-  100= 30*2+20*2 BW 78.3Kg, 
D15-  100= 25*4。        BW 78.3Kg, 
D14-  100= 25*4。        BW 78.4Kg, 
D13-  100= 30*2+20*2 BW 78.1Kg, 
D12-  100= 60+40        BW 78.7Kg, 
D11-  100= 25*4           BW 78.8Kg, 
D10-  100= 20*5           BW 78.4Kg, 
D09-  100= 25*4           BW 78.7Kg, 
D08-  100= 20*5           BW 78.4Kg, 
D07-  100= 40+40+20 BW 79.1Kg, 
D06-  100= 40+40+20 BW 78.9Kg, 體脂23.1%
D05-  100= 35+35+30 BW 78.9Kg
D04-  100= 30*3+10,   BW 79.1Kg
D03-  100= 30*2+20*2 BW 79.2Kg
D02-    60=20+20+20, BW 78.9 Kg
D01-    40=20+10+10,   BW 78.4 Kg


減重黑白配:合適的目標與正確的方法

 作者:陳建翰 醫師



前面提到了體重設定點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就這個概念來延伸,整個體重目標的設定以及相對應的方法選擇。

首先,我們要先清楚,什麼叫做「減重成功」。

「減重成功」的標準


以現在學界廣泛使用的標準,大致如下:

1、飲食療法以及藥物成效,大多是用5%或是10%的體重作為減重成效的比較標準。

2、內視鏡技術的減重方法,以降低體重的10%及15%為基準做比較

3、外科減重手術的比較基準,則大多以體重下降20~25%的成功比率做為比較基準。


就上面這個標準,我們可以來檢視一下目前現有的減重研究的數據。

減重的成功率


1、2018年的時候,有篇回顧性的文章,比較了當時面對病態性肥胖的減重方法成的成功機率。可以發現,非手術的飲食控制,提供10%體重下降,也就只有15%的成功機率。

而減重手術,下降10%體重的機率99%,下降25%(也就是四分之一)體重的成功率也46~60%。


2、2019年,一篇綜合性論述的文章,列出了目前搜索得到的飲食控制法,發現整個療程平均下降的體重,無論體重多少,對比正常飲食,最多是3~6公斤。


綜合以上,再加上我們之前提過的體重與死亡率的整體關係,我們可以把整個減重的目標與方法,統合為以下的建議。

減重黑白配:合適的目標與正確的方法


1、若你的目標在10%體重,適合你的方法是飲食控制、運動。如果已經經過多次減重,建議諮詢醫師,也可以考慮藥物使用來增加成功率。

BMI在輕度肥胖,也就是27.5以下的人,大約10%的體重就足夠讓你維持良好體態與維持身體健康,是飲食療法的最佳族群!

2、若你的目標在15%體重,適合你的方法是內視鏡的療法。同時也可以在醫療團隊的建議下,使用藥物來輔助成效。

BMI進入中度肥胖,也就是介於27.5-32.5之間的人,10%的體重有點稍嫌不足,需要15%的體重下降才可以達到健康的效益。這時候內視鏡的療法會是你的不錯選擇。

當然在這個區間,減重手術也有它的角色存在。

3、若你的目標超過20%,適合你的方法就是減重手術。當然,在效果不好的時候,可以輔助藥物甚至是內視鏡來增加成效。

BMI進入病態度肥胖,也就是超過32.5的人,是需要20%以上的體重下降才可以達到健康的效益。其他療法的減重幅度與成功率都是相對較低,對健康情況改幅度都不夠大。因此減重手術應該是要優先考慮選項,也因此健保有給付喔。


決定好你的目標跟相對應的方法了嗎?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為什麼我都不會瘦? 體重設定點

 作者:陳建翰 醫師



 當減重醫師久了,其實常常都被周遭的朋友或是同事詢問類似這些問題:「我想減重10公斤,可不可能?」「我發誓在3個月內要瘦10公斤」「我一年怎麼可以瘦30公斤」這類的問題。


「你打算怎麼做呢?」這是我對他們接下來的問題,而我得到的回答往往都是「少吃澱粉可以啦,我再加上運動沒問題的」「我剛剛繳了健身房一年的會費,我要拼命健身一定能瘦」


「網路上這麼多人都可以了,我一定也可以!」這是每個下定決心減重的人的潛台詞。


但身為一個執行減重手術的外科醫師,卻往往看到的都是失敗的案例。「我都這麼認真,吃得很少很清淡,為什麼不會瘦?」這是絕大多數走進中心時,第一次看診的共通話語。


這個,其實跟「人」的身體很有關係。


人類演化至今幾百萬年的時間,一直以來都與飢餓對抗,人要想的事情往往是「如何吃一餐飽7天」。在進化的過程當中,我們的身體不得不變成一部「儲存能量」的機器,想辦法對所有吃進身體的食物作盡可能的分解、轉換成脂肪或肝醣、並且快速儲存在身體的各個器官當中。我們的身體雖然耐餓,但也被塑造成對飢餓敏感且厭惡。同時,我們喜愛高熱量的食物,大腦對高熱量食物(比如甜的食物)獎勵感與愉悅感遠比其他食物要高,這會促使我們去尋找更高熱量的食物。這一切的機制,在食物缺乏的年代當中,完美的互相配合,我們的身體就是在飢餓帶來的痛苦與熱量帶來的快樂當中取得平衡,讓我們獲得了無比的生存優勢,進而不斷繁衍至今。


「吃胖是福」,在以往的年代,是個千真萬確的事情!


然而,在世界大戰之後,各個國家利用國際貿易開啟了經濟的大發展。食物獲取成本逐漸下降,再加上食品加工業的發展,獲得足夠生存熱量變的越來越簡單。然而,我們經過幾百萬年演化的身體並沒有跟上這個改變,原本的生存優勢變成了劣勢,肥胖成為了我們這一代非常重要的健康議題。


想要對抗肥胖,成功減重,就先對我們的體重機制有所了解。不然,「我能瘦20公斤」就純粹只是個「願望」,而不會是個事實。


[設定點(Set point) ]


全世界的減重醫師都面臨兩個個重大的問題:「怎麼瘦下去」以及「怎麼不胖回來」。


其實整個學界在過去做了許多的研究,但卻發現幾個很重要也很沮喪的事實。


1、60%接受非手術減重療法,會越減越重。



2、所有的飲食與運動療法,都很難突破10%的體重變化。目前要突破這個障礙,需要內視鏡或是手術的輔助。


3、可以在一年內成功瘦10%的患者,有80%在一年內會復胖。然而,瘦少一點的反而維持較久,瘦5%的患者,2年內的復胖比率大約在50%左右。



基於這幾個事實,近年學界有一個頗流行的概念,也就是「體重設定點(Set point)」。


「體重設定點(Set point)」是什麼呢?


你可以簡單把它想成一個像「體溫」的指標。


人類是「恆溫動物」,無論你的身體是泡在43度的溫泉當中,還是處在零下20度的雪地裏,我們的身體會使用各式各樣不同的方法,來讓我們的身體維持在36-37度上下。當你生病的時候,你的身體會因為身體倒種種發炎訊號來「調高」你的體溫,使體溫設定點比一般正常要來的高,所以我們會「發燒」。


體重設定點,你也可以把它想像成類似的概念。我們身體內的各種訊號、激素與荷爾蒙,調和飢餓與飽足感,讓我們的體重維持在某一個點上,不要有太大的變化。


也就是說,一個80公斤的人,他的身體系統會想辦法讓他維持在80公斤上下,這個人的體重設定點就是80公斤。而這個上下的幅度約略就在10%左右。


然而,這個設定點跟體溫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很容易向上調,卻很難向下調。


為什麼?因為身體怕「餓死」!


簡單來說,當你飢餓的時候,身體會以爲你處在飢餓的危險狀態,因此啟動了保護機制,盡可能的降低不必要的消耗,減少體重下降的速度,同時啟動所有可以想到的方法催促你去尋找食物,這其實也是大多數人撐不過「停滯期」的原因。同時,身體會想辦法調高「設定點」,讓你想要吃更多的東西,來預防下一次的飢餓。


這個觀點,可以解釋為什麼非手術療法的極限大多在10%左右、為什麼停滯、以及減重後迅速復胖甚至胖得比減重前還胖等等令人沮喪的減重悲劇。


[如何調降設定點]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體重設定點向下走呢?


由於目前我們無法得知有什麼原因會影響體重設定點,因此無法準確的調整。然而,有幾個被觀察到可能會降低體重設定點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參考。


1、緩慢且分段的體重下降:

研究表明,快速的體重變化(三個月5~10%下降)是未來體重快速上升的重要因子。因此,一旦採取非手術方法,不疾不徐是重點。每週1%左右是大家都建議的數字。


同時,分段的體重下降也有助於身體適應新的體重設定點。每次以10%的體重為目標,然後不刻意減重,放鬆目標改採控制體重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然後再往另外一個10%前進。


2、足量的蛋白質攝取與運動:

這兩件事情與飲食組成以及肌肉量維持有關。在運動上,一個是可以增加肌力以及肌肉量的重量訓練。另一個則是想辦法增加日常生活的非運動耗能,簡單來說就是能走路的不騎車,能爬樓梯的不要坐電梯,能站起來的就不要滑椅子,這些簡單的日常生活習慣所增加的耗能常常是刻意運動重訓的好幾倍。


3、充足的睡眠:

這會讓身體遠離壓力,獲得徹底休息。也有研究表明,睡滿7小時的人擁有更強的抗飢餓感,更容易控制食慾。


4、減重手術:

一旦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減重手術就是強烈建議的選項。而目前減重手術藉由改變身體構造,擾亂腸道荷爾蒙,可能也藉此重設體重設定點。


也因此,減重手術的長期復胖率偏低。與一般減重在一年內八成患者復胖相比,5年的復胖比率只有20%。也因此減重手術成為對抗肥胖與相關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最強武器。


體重設定點這個概念,告訴我們身體不是簡單機器,想瘦多少就瘦多少只是單純的一廂情願。體重設定點已經成為我們在減重方法選擇上不得不跨越的天然障礙。接下來的文章,我們將帶你,一步一步跨越設定點,選擇各式各樣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減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