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瘦下來,體重又漸漸跑回來
如果你也一樣苦惱,請檢視以下原因⏬
1. 飲食生活習慣未改變:手術只是第一步,若術後仍維持過去飲食觀念,終究沒解決根本問題
2. 心理因素:情緒飲食可能在手術後依然存在,面對壓力或焦慮,容易回到過去飲食模式
3. 身體適應:隨時間推移,身體可能會適應手術帶來的變化,這時會需要搭配其他減重方法
找出原因,接下來該怎麼做?!
點擊影片 我來幫你
好不容易瘦下來,體重又漸漸跑回來
如果你也一樣苦惱,請檢視以下原因⏬
1. 飲食生活習慣未改變:手術只是第一步,若術後仍維持過去飲食觀念,終究沒解決根本問題
2. 心理因素:情緒飲食可能在手術後依然存在,面對壓力或焦慮,容易回到過去飲食模式
3. 身體適應:隨時間推移,身體可能會適應手術帶來的變化,這時會需要搭配其他減重方法
找出原因,接下來該怎麼做?!
點擊影片 我來幫你
撰寫指引當中,發現新東西
在減重藥物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好的時代,減重手術真的會被藥物取代嗎?
其實不一定。
今年新文章,分析美國 Highmark 健康保險理賠資料庫與 Allegheny 健康網路(Allegheny Health Network)電子病歷系統,找出BMI超過35以上,接受減重手術以及使用減重藥物(GLP-1A, 也就是各式各樣的瘦瘦筆),做長期花費的分析。
結果發現,即便在有各種的減重藥物的挑戰下,代謝及減重手術仍被發現對於BMI超過35以上的患者中具有較低的長期成本,其主要差異來自藥物組於第二年持續較高的藥物支出,同時代謝及減重手術相對於藥物治療達成更顯著的體重下降。
這並不表示減重手術就一定比減重藥物好, 反過來說也是一樣。
在治療武器越來越多的時代,爭論哪個武器比較好已經沒有意義。
面對肥胖這個強大的敵人,需要用心鑽研的,不再只是單一武器的戰技,而是綜合所有資訊的戰術,甚至是戰略。
正在撰寫復胖相關文章,在找尋復胖相關風險時,正好發現病人常問的問題喔。
「沒睡好,很容易復胖嗎?」
答案:是的!
外科手術後,較高的社交時差(social jet lag)與較差的睡眠型態,與減重手術後較不理想的減重成效、代謝結果與飲食行為有關。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991887/
飲食控制8週瘦身後(平均瘦13.1公斤),短睡眠時間或睡眠品質不佳,與肥胖成人在減重後體重回增有顯著關聯。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472579/
減重後沒睡好,真的很糟糕。如果真的沒辦法睡好,請跟你的醫師反應,甚至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治療/上課心得》
所有藥物,甚至是手術,所導致的飽脹,吃不下,吃一點點就飽的狀況,我認為都可以算「副作用」。也就是說,這些「副作用」在身體與生活的適應下,註定會消失。
想要長期不復胖,重點不是在「擔心」為什麼比較能吃,甚至會開始感到飢餓。
而是對每一口的食物,知道選擇什麼食物,知道為什麼而吃。
目前沒有治療能夠保證「不復胖」,這其實跟癌症治療一樣,沒有醫師能夠保證「不復發」。
現在治療方法越來越多,藥物一直不斷在進步,也就是說,1+1大於2的時代即將來臨,超越「一個方法」的減重成效將會越來越大。但是,如果不追蹤,那這些方法就很難用到患者身上。
所以,定時回診,與醫療團隊保持聯繫,隨時溝通,隨時反應問題與尋求解答,我認為是長期維持的重要關鍵。
阿哲也是病態性肥胖合併情緒性進食的患者
體重超過200公斤的他,手術前的身心科評估的結果是沒有問題,不需要常規身心科追蹤。
然而,在接受完縮胃手術 之後,情緒性進食的狀況馬上就跑出來。一直想吃東西,正常的東西吃不下但零食可以一直吃,吃完以後罪惡感跑出來,跑出來以後更想吃。
說真的,近年來還蠻多瘦友遇到類似的狀況,無論是接受手術或是飲食控制,在治療前都覺得自己很樂觀很開朗,從來沒有情緒性進食的問題。
然而治療開始之後,就會進入惡性循環當中,用各式各樣的「一點點食物」來緩解飢餓,雖然當下「舒服」了,但卻也累積了更多的「痛苦」。
阿哲一開始不相信,他覺得一定是因為其他的原因來的,無論是少吃一點還是多增加運動。沒想到過了兩個月後,當時180公斤的身體只多瘦了不到10公斤⋯⋯⋯
因為有情緒性進食,所以我選了康纖芙作為他的首要輔助治療。服藥以後,體重下降的速度就開始飛快起來,每3個月20-30公斤的瘦幅,一直到一年多後,他已經瘦掉將近半個自己。
「還想再瘦嗎?」
「以前不敢想,現在超級想!」
「好,那我們換藥,開始下個階段囉!」
「你一定要寫一篇情緒性進食的文章啦,要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
小文今天年度檢查,看完報告後,我們聊著這一年來的一些事情!
「好多來問我的瘦友都不知道有情緒性進食這件事情,有人接受再次手術還是瘦很少,我都不知道怎麼幫助他們。」
「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她們的問題,因為我以前也陷在這個旋渦裡面過」
我們醫病關係一直都很好,每次都會針對生活習慣上的小問題討論,但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小文說著她手術前的心路歷程
「手術之前,我真的克制不了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吃東西,吃了東西以後心情更不好,就這樣一直惡性循環」
這個是標準的情緒性進食,也是我開藥的主要因素。
「就是我最親愛的家人也沒辦法理解我,他們會覺得你就是不要吃這麼多就好,一定是因為你不認真不想瘦」
這時小文眼淚就掉出來了
「誰想要胖啊,誰想要這樣吃東西,可是我就控制不了啊,除了吃以外我什麼都不能做」
拍拍
「現在我知道,這個是可以控制的。感謝你在過程當中卡關的時候開藥給我吃,我現在絕大多數的時間可以不用吃藥,真的壓力很大的時候吃一顆藥,就會感覺好多了,就可以控制了。」
「現在,我想吃甜食的時候,我會先想好要吃多少,做好準備再去吃。如果真的控制不了吃的比預想當中的多,我也知道下一餐就要簡單吃了,這跟以前那種一直塞進去一直塞進去沒有辦法控制的感覺不一樣。」
那是種自由,對嗎?
「對,真正的飲食自由!」
眼淚擦乾,換上充滿自信的笑容,半年後見^_^
我的老師,以前常提醒我,在選擇癌症病人病人的「有效治療」時,也要注意藥物的花費。
月花百萬,顯著多活八個月,但沒有盡頭的一直吃。
「這種藥會讓病人:先家破,後人亡」
——
肥胖雖然跟癌症不一樣,不會馬上人亡,但卻跟這些標靶藥物有著一樣的特點:「停了,就要承擔復發的風險」
但是全世界的醫師都遇到一樣的問題是:「沒停,病人經濟根本受不了⋯⋯」
如果一直堅持讓患者吃滿劑量,常常沒多久病人先投降,直接就不來醫院了。
家裡需要錢,孩子需要錢,我胖點就算了⋯⋯
這在台灣有,在澳洲也很多。
所以,臨床醫師們開始嘗試,到底是沒吃到劑量就沒效,還是少吃一點有效就好。
這場演講告訴我,是後者!
「有吃就好,多少不重要,最低劑量維持!如果真的有特別想吃的時候(比如女生月經來之前),那再加額外的補充劑量就行」
也因為這樣,從澳洲回來後,我的用藥原則就改了。
研究上,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告訴我們,與其他的方法比較起來,減重手術的體重長期維持效果是最好的。
這句話,沒錯,因為是跟「其他方法」比較。然而,回到個別患者身上就會發現,長期體重維持,真的很困難!難到減重外科的世界大師在世界大會上「承認」這個很難。
原因與解法,大致上歸類一下:
在手術以外,額外進行的熱量限制。如同我第一篇分享的,人天生就是會變胖。任何非生理性的飲食控制終究抵擋不了身體的反撲。
所以講者就說:「不要再叫你的患者”吃少一點”了,讓可以改變身體的減重手術做它生理調整的工作」
而我自己的理解是:不要再挨餓了,要聰明選擇食物
癌症治療,需要分期,第一期開刀移除就好,二三期可能要合併化療,第四期可能要先化療之後再看狀況做後續處理。
肥胖可能也是這樣,會有分期,太高期數的患者可能會進展。然而,我們現在對「肥胖」這個疾病的了解還不夠多,還沒辦法在手術之前搞清楚這件事情,給予適當的治療。
所以,在復胖時,嘗試使用其他的藥物、使用內視鏡治療,甚至是轉換為其他的手術方法,換另外一種方法來嘗試「治療」這個疾病。
這個非常的廣泛,舉凡工作壓力、家庭飲食習慣、居住城市、親子關係,都算在這塊當中。
而同一個壓力源,對每個人的反應也都不一樣。有人可以承受,有人卻受不了。而這些受不了的人,常常會被貼上「沒有意志力」、「軟弱」、「沒有用心」等等到標籤。(我也犯過這個錯誤)
這一塊絕大多數不是「純醫療」能夠幫得上忙的地方,但也確實是每個患者都必須經歷而且遇到的事情。所以,我們可能需要除了一般減重藥物(比如瘦瘦筆)以外機轉的減重藥物(例如康纖芙),來協助瘦友習慣或適應環境,才不會被環境給拉回復胖。
這就回到了人的多樣性,有些人有特定的基因缺陷會導致復胖。而在這些人身上,使用特定的藥物,就有更大的效果。
比如,目前有個特殊的藥物Setmelanotide, 專門針對有MC4R基因突變的患者,可以幫助患者減重。如果有這種基因突變的患者,這個藥物可能會讓患者接受任何減重治療的效果都增加。
復胖不是沒有意志力,不是愛吃,更不是手術失敗。復胖的原因非常的多,在診間當中醫療團隊要對患者有更多的理解,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夠對這個「疾病」擁有更多的理解,也才能幫助更多的患者。
我記得5年前到馬德里參加2019世界減重外科大會時,大會的主論文仍然充斥著「哪個術式效果最好」這個比較,當時候的外科醫師拼命的在發展自己的新術式,繞道比什麼方法比較不會營養不良,縮胃一直不斷在思考加做其他的術式來增加成效⋯⋯
5年過去了,今年的大會主演講,術式的選擇竟然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藥物的介紹以及藥物與外科手術的合併。
為什麼?演講當中給出答案:
首先藥物效果越來越好,好到甚至可能在較輕體重的患者,取代手術(預計未來藥物可能可以達到將近30%的瘦身幅度)=》這會讓某一部分較輕體重的患者可能不需要接受減重手術。
那跟減重手術有什麼關係?
單一療法有極限,而且人的多樣性太高,適應性太強,即便是效果強大的減重手術,效果也會因人而異難以預測。
以往我們只能使用「更強力」的減重手術,但遇到一模一樣的問題,目前很難在手術前預測誰適合哪一種手術⋯⋯
總不能開一次開兩次一直開下去吧,又不是藥物可以換⋯⋯
而這就是藥物的優點:沒效?我換一個就是,患者在療法轉換的過程所受到的傷害極低,而且彈性也非常高。這讓減重外科醫師的手術計畫困難度降低,不需要太煩惱哪個患者需要接受甚麼術式,真的效果不好,把藥物加上去就是了。同時,一旦術式標準化,外科醫師學習速度越快,併發症也就隨之下降,可以讓更多的患者更安全地接受手術。
也就是這樣,世界的大師們,把減重手術,從拯救病態性肥胖患者的「唯一」方法,變成了「首選」方法。不再爭吵先做哪個術式比較好,而是先開刀,開完之後如果不好就使用藥物,這樣可以讓手術的效果極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