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我什麼時候要開始減重?肥胖概論

作者:陳建翰 醫師


 「我覺得我好胖喔,我想減重」在現在這個高熱量食物橫行的時代,已經快要變成人與人之間的標準問候語。


肥胖所帶來的相關危害已經不是新聞了。研究上顯示,肥胖會增加5倍的糖尿病機率,2倍的中風機率,2倍的心肌梗塞機率。同時,因為重量而增加膝蓋、腳踝、髖骨關節炎的機會。而累積在身體各處的脂肪組織會造成性荷爾蒙的平衡失調導致男性和女性的不孕,而累積在脖子與咽喉附近的脂肪組織會影響呼吸道順暢度,造成呼吸中止症,進一步的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肺部功能的下降。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而增加各式各樣感染的機會,同時也會讓身體一直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況,也會導致癌症發生機率的增加


所以,以往的研究告訴我們,當人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越高,總死亡率就越高。除了剛剛所講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之外,甚至其他原因的死亡率也都通通升高。


除了身體的健康問題以外,還有心靈層面上的問題。肥胖患者的外型以及社會認同,會影響肥胖患者的心理狀態,常常造成肥胖患者自卑、憂鬱、低自尊心等心理狀況。也因此,肥胖目前已經被認定是等同「癌症」一般的慢性疾病,需要被積極「治療」。


既然是「治療」,我們需要的就不只是口耳相傳的偏方,或是自己的感覺,而是實事求是的「科學實證」。


所以,我們先來看看「誰需要減重」。


文獻上面告訴我們,與死亡率相關的身體參數,最常被提及的就是體重。然而,同樣的體重在不同人身上並不代表同樣的肥胖程度。


因此,判斷體重首先想到的就是BMI值,身體質量指數。BMI是通過身高和體重的數值,來判斷你的體重是否健康。它的計算方法如下:


**BMI =體重(kg)/身高(m)²**


我們可以使用簡易表格可以讓你快速查閱自己的身高,或是國健署的計算網址(輸入身高體重)。網址於此:https://km.hpa.gov.tw/obesity/TC/BmiCalculate.aspx




根據BMI, 我們可以分成正常體位,輕度肥胖,中度肥胖以及重度肥胖。



治療的部分,分成幾個階段


台灣的國健署在2018年9月發表了「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給了我們專屬於台灣人的治療準則。


1、針對單純體重過重 (24 ≤ BMI <27 kg/m2) ,就應該開始注意控制自己的體重。建議與專業醫療人員討論體重下降方法,並以避免復胖為主要目標。


2、若是 BMI ≥ 27 kg/m2,但無肥胖相關的合併症或心血管疾病,可以與醫療團隊討論後,設定減重目標,並以飲食與運動等生活型態調整為主。建議每 3-6 個月重新評估,若是不能達到減重目標,可以考慮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減重藥物治療。


3、輕度肥胖以上 (BMI ≥ 27 kg/m2) 合併有兩個以上心 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或任何合併症,都應該積極與醫療人員討論飲食與運動等療法,並從各方面(包含心理、環境改變等)介入體重的控制,並可考慮使用減重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4、當 BMI ≥ 37.5 kg/m2 或 BMI ≥ 32.5 kg/m2 且併有肥胖引起之合併症時,除了飲食介入、運動介入、生活型態的修正和控制可修正危險因子, 合併減重藥物治療外,應進一步考慮接受外科減重手術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符合了上面的條件,那這個減重100問答可以一步一步的帶著你,協助自己或家人,開始制定減重計畫。並且,在讓你在各個減重情景中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方便查閱解決。


當然,「覺得自己胖」也是減重的重要動機之一,不過也不要太過恐慌,認為看起來「肉肉」的就會面臨肥胖的健康風險當中。在醫療上,最對健康影響重要的仍然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台灣人的BMI 沒有超過24以上,是不太有肥胖相關的健康風險的歐。再加上,2013年在世界頂級的期刊(JAMA)也發表綜合論述,發現BMI 25-30中間的總死亡率是最低的,這比以往研究大多的對照組18-25稍微高一些。也因此,雖然自我的追求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而過度的追求過低的體重對身體健康可能是比較沒有幫助的,甚至會讓自己變得憂鬱不開心喔!。